·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首 页 中心简介 新闻动态 创新协作 理事单位 秦巴药材 成果展示 联系我们
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秦巴药材 -> GAP基地
秦巴药材
大秦岭
研究文献
GAP基地
规范研究
GSP建设

中心动态 更多..
“秦巴山区中药发展协同创..
秦巴山区中药协同创新中心..
“秦巴山区中药发展协同创..
四医大等30成员单位西安结..
开发保护秦巴中药材  33家..
GAP基地
秦巴山区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迫在眉睫
来源:秦巴中药区域发展协作中心 日期:2012-11-11
 
秦巴山区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迫在眉睫
 
    我国各族人民利用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历史已有几千年。药用动植物资源是天然药物生产的主要物质基础,在被开发利用的药用植物资源中,约80%为野生药材,只有不到20%药材被人工栽培。不合理的滥捕、滥杀而使得一些珍稀濒危动物资源面临灭绝的状况,使得一些珍贵的动物资源得不到合理而有效的利用。长期以来,我国的中药业长期处于“吃资源”以换取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加上人们对土地、森林保护不力,我国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的贮量已逐年下降或部分趋于枯竭,经过长期采挖或不合理的采收采猎,广泛使用化学制剂及污染等,导致近10年来野生药用物种分布区域逐渐缩小,蕴藏量大为减少,部分常用中药材和道地药材的野生种质已趋于消失,少数物种濒临灭绝,某些种类已基本灭绝。因此,若不注意合理地开发利用药用动植物资源,不重视野生药材资源的驯化栽培和保护,对野生药材的开发利用将使药用动植物资源很快被挖光采绝,从而影响到天然药用动植物的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及利用。随着中药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对药材资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野生药材资源面临的压力会日益沉重,如不加以保护和人工开发,一旦众多药材资源枯竭,天然药物生产将难以为继,必将动摇我国传统中医根基进而危及西医发展。
  一、药用植物资源现状
作为中药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秦岭山脉和大巴山系所覆盖的陕西汉中、四川巴中市以及毗邻的广元市拥有药用植物3500多种,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两大关键地区(秦岭山地、神农架林区)的辐射地带。而巴中市作为川北门户更是兼具秦岭、大巴山的气候优势和物种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特殊地位。
秦巴山区属典型的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2-18℃,气温随海拔而变化,形成一系列山地垂直温度带,降水量较丰富,年降水量约700-1200mm。土壤类型众多,主要有黄褐土、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和高山草甸土等,随海拔高度变化。此外,还分布有冲积土、紫色土、石灰质土等非地带性土壤。独特的地理优势及土壤气候条件使得这里素有“天然药库”的美誉。据统计,区域内的药用植物在2300种以上,占全国药用植物资源的22%左右,其中仅巴中境内的米仓山南麓就有中草药资源1400余种。这里的中药材具有种类多、产量大、贵重药材种类多等特点。其中著名的药材有党参、当归、地黄、黄芪、黄芩、贝母、茯苓、黄连、杜仲、天麻、秦艽、白芍、菊花、牛膝、山茱萸、丹参、薯蓣、大黄、红毛五加、桔梗、防风、柴胡、太白红杉、厚朴、鹅掌楸、鹅耳枥、沙棘、葛根、远志、金银花、板蓝根、黄柏、九节菖蒲等。民间草药种类丰富,多为本区的代表种和特有种。海拔1200米以上的野生天麻闻名全国,人工种植的天麻也是国内各大药市关注的品种。森林里野生的以“七”命名的药用植物,就达到了74种之多,如桃儿七、红毛七、长春七等;稀有的药用植物有太白贝母、太白米、凤凰草、枇杷芋、延龄草、祖师麻、黄瑞香、太白美花草、独叶草、手掌参、太白乌头(金牛七)、太白黄连和朱砂莲(朱砂七)等。巴中市不仅野生药材丰富,同时也曾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省有名的中药栽培和生产基地,一些道地药材品种还被列入国家药典,以“川”字头命名的地产药材众多。目前,南江县金银花,通江县银耳、银杏,巴州区川明参、平昌的“三木药材”已成规模,综合面积超过7万亩。
二、药用动物资源现状
  秦巴山区药用动物资源丰富多样,合计共有6个门,15个纲,49个目,79科,218种。涉及脊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环节动物门、海绵动物门和原生动物门等。其中属于脊索动物门的药用动物有哺乳动物纲的黑熊、梅花鹿、林麝、黄羊、羚羊、果子狸、水獭、豪猪等,合计为:9目,19科,58种;鸟纲的乌骨鸡、血雉、毛鸡、班翅山鹑、岩鸽、灰斑鸠、金雕、金丝燕、巴山白鸭、汉中麻鸭、赤颈鸭等,合计为:6目,7科,31种;爬行纲的中华鳖、乌龟、黄缘闭壳龟、赤链蛇、乌稍蛇、蝮蛇、王斑锦蛇、黑眉锦蛇、虎斑游蛇、竹叶青蛇、大壁虎、多疣壁虎、无蹼壁虎等,合计为:3目、5科、16种;两栖纲的大鲵、山溪鲵、秦岭北鲵、中国林蛙、美洲牛蛙、中华大蟾蜍、花背蟾蜍、金线蛙等,合计为:2目,4科,10种;鱼纲的黄鳝、泥鳅、鲈鱼、鲤鱼、鲫鱼、青鱼、鲢鱼、乌鱼、大黄鱼、小黄鱼等,合计为:4目,4科,11种;属于节肢动物门的药用动物有甲壳纲的河虾、沼虾、河蟹等合计为:2目,2科,3种;多足纲的少棘蜈蚣、多棘蜈蚣、模棘蜈蚣等合计为1目,1科,3种;蛛形纲的东亚钳蝎、链蝎、蜘蛛等合计为2目,2科,7种;昆虫纲的中华地鳖、金边地鳖、斗蟋、华北蝼蛄、非洲蝼蛄、中华螳螂、九香虫、鸣蝉、红蝉、角倍蚜、黄刺蛾、柞蚕、三星龙虱、家白蚁、紫胶虫等合计为:11目、26科、56种。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的药用动物有红螺、椎实螺等合计为:2亚纲,3目,3科,5种;瓣鳃纲的药用动物有河蚌、褶纹冠蚌等合计为:1目,1科,3种。属于环节动物门的药用动物有寡毛纲的环毛蚓、异唇蚓等合计为:2目,2科,8种;蛭纲的宽体金线蛭,光润金线蛭等合计为:1目,1科,4种。海绵动物门的药用动物包括寻常海绵纲的脆弱针骨淡水海绵、浴海绵等合计为:1目,1科,2种。原生动物门的药用动物包括纤毛纲的草履虫等合计为:1目,1科,1种。
三、珍稀濒危野生药材现状
秦巴山系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势,保存了许多古老珍稀的动植物种类,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中草药的特有种。已被列入珍稀、濒危中药的植物药有22种,包括了部分草药;9种动物药全部为传统中药,其中梅花鹿(仅有人工养殖)、虎和云豹属濒危I级药用动物。属于濒危2级的药用植物有荷包牡丹、漏斗泡囊草等,药用动物有林麝等。矮牡丹、羽叶丁香被列为濒危III级药用植物。此外,还有渐危和稀有种的中药资源。属于渐危种类的中药有:狭叶瓶尔小草、厚朴、凹叶厚朴、模英黄芪、紫斑牡丹、秦岭冷杉、红豆树、延龄草、天麻、马蹄香、太白乌头等。而银杏、杜仲、中国林蛙、中华大蟾蜍、黑熊、马鹿、连香树、鹅掌楸、木通马兜铃、白龙菖蒲、桃儿七、秦岭党参等中药资源则被列为稀有中药种类。这些珍稀濒危中药资源在我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和较高的药用价值,有些种类在民间具有独特疗效,是极有发展前途的中草药资源,它们的研究和利用已经受到药物科研机构的广泛关注。
四、 秦巴山区部分中药材资源濒危或衰减的原因
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不合理采挖(采猎)和利用。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人类“回归自然”呼声的高涨,医疗保健用药需求日益扩大,使得对中药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与此同时,珍稀中药品种存在着自然分布少、生境特殊、再生能力差、生长周期相对较长等特点;加之多年来对中药资源的过度采挖,致使秦巴山区的珍稀药材品种濒临灭绝,“道地药材”的蕴藏量逐年减少,导致中药材资源的供求市场失衡。
    二是中药材资源生态环境的逐年恶化。珍稀、濒危的中药材资源是自然界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长期演化的自然过程中,纷繁复杂的中药材品种形成了无数类型和多样的遗传性状,这些性状保存在整个生物界的物种之中,形成了天然的基因库,一方面丰富了生物界的物种资源,同时也为人类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生存保健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药用动植物资源的数量与日俱增。掠夺式的采挖和获猎,导致森林面积急剧减小,森林植被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渐恶化,使得许多动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三是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自身弱势。“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纷繁复杂的各类生物得以生存并世代繁衍的不二法则。在自然界中的一些野生的药用动植物,不能在不断变异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正常的生殖、生长,或者因受到其它物种和生存环境的影响不能完成正常的生长发育的过程,使其成为受威胁的物种,或者在生存斗争中被削弱或淘汰。
    五、加强中药材人工培植刻不容缓
实际上,秦巴山区(尤其是巴中市、广元市以及达州市毗邻陕西秦岭山脉的结合部)年平均气候和温差变化的梯度并不是很大,部分野生动物可以逐步家养和人工繁殖,部分植物性药材适宜人工大面积培植和推广。历史经验也已经证明,人工栽培中药材、野生变家种是可行的,及时开展中药材人工培育研究是保护野生药材和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的必要措施。
目前,从秦巴山区流通到外省药材交易市场的中药材,大部分系野生采集和采猎,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如不尽快遏制,终将给“秦巴天然药库”造成毁灭性的灾难。巴中市境内的野生“三木药材”杜仲、黄柏、厚朴的滥剥乱采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南江北部山区的麂子、黑熊、岩羊存量也日益减少,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但保护性措施仍为治标之举,推广人工培育、建立规模药材基地才是治本之策。珍稀药用动物林麝的养殖已经在陕西凤县、镇平和四川马尔康、都江堰等地获得成功,并成为全国最大的林麝养殖基地,养殖户获得经济效益十分突出。马鹿、梅花鹿、鸵鸟、蟾蜍、土元、地龙、水蛭、鳖甲、乌梢蛇等药用动物都适合秦岭、大巴山区规模化养殖。南江县的金银花(细毛忍冬)和通江银耳已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荣誉,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成熟的培植技术,适宜在巴中全市乃至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四川省林科院对国家一级珍稀药用植物曼地亚红豆杉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有丰富的成果,适宜在川东北地区建立GAP规模基地。巴州区的川明参及其深加工产品“川明参泥”享誉省内外,具有发展成为全国“川明参之乡”的基础;防癌抗癌优良品种“巴山银杏”在通江县有省级科研示范基地,并已经带动当地老百姓广为种植,适宜在全市推开发展。巴中市依托富集的药材资源,可以也应当在适当的时机催生几个中药高科技生产厂家和中药保健品生产企业。
随着巴中市公路、铁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将日益凸显,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的交易流通会日益活跃。但是,发展成为药材大市的前提是,必须要具有足够的药材产出和丰富的资源储备,必须要具有一个专业化的规范化的中药材及药材深加工产品交易平台。其中,前者是基础,是先决条件。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通过项目招商、基地带动等具体措施,启动一场中药材产业化革命,对新一届巴中市政府而言,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本届市政府是高瞻远瞩、勇于改革创新的新型政府,《巴药发展行动计划》如能在“十二五规划”期内高效推进,巴中市药材产业的星星之火如能被本届政府催生为燎原之势,此利国利民之壮举必将载入巴中医药史册。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中心简介 - 新闻动态 - 创新协作 - 理事单位 - 秦巴药材 - 成果展示 - 联系我们 - 管理员入口
版权所有:秦巴山区中药协同创新中心 地址:西安市长乐西路169号 邮政编码:710032
电话:+86-29-84779212   传真:+86-29-84779212 邮箱:qbmei@fmmu.edu.cn 网站地图